近段时间以来,有关职场智能监控的话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企业有管理员工的权力,员工也有隐私不被侵犯的诉求,该怎么样看待企业对员工的“监控”行为,其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应当如何把握?本期“声音”版特编发一组稿件,与读者一道进行探讨。
近日,某互联网公司因裁员风波意外引发了公众对员工监控系统的关注与争议。其实,对员工做智能监控不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一些传统行业的雇主,也希望利用信息技术预测员工的行动或需求,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管理。目前常见的智能监控手段除上网流量监控外,还有智能工牌、智能坐垫等。国外还可以见到企业运用新陈代谢监测器、可植入皮下的微型芯片等收集员工生物信息的报道。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职场智能监控的盛行,深刻体现了AI时代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信息主体,享有法律保护的人格权、个人隐私信息权益、通信秘密与通信自由等权益;另一方面,企业出于提升工作效率、维持工作场所秩序、履行合规要求等经营管理需要,又必须获取员工个人隐私信息。那么,职场智能监控中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在哪里?员工能否对智能监控说“不”?
智能监控系统在技术上最重要的包含数据收集系统和运用大数据与算法做多元化的分析的数据分析系统,因此,职场智能监控系统安装合不合法,首先在于对劳动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处理行为是否合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及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处理一定要符合“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一般而言,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是信息处理合法性的基础,但由于劳动关系中双方力量的结构性失衡,劳动者面对雇主管理权压力时,往往会为保全工作而被迫同意,这难以成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为平衡信息保护与利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规定“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等情形,不需要取得个人同意,但这绝不意味着企业主张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就可以对员工做监控,“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范围亟须进一步规范解释。
用人单位处理员工信息的行为是否为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也应结合正当性和必要性来判断。这两条原则包含两项核心准则,即“目的限制”与“比例原则”。目的限制的基础要求是信息控制主体应有特定的、正当的目的,并且应明确地告知信息主体。因此,用人单位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必须对员工履行告知义务,且应清晰易懂并披露足够多的细节,让员工能对约定目的产生一致的认识,并对个人隐私信息可能使用的范围有明确预期。但现实中,一些企业并未向员工告知监控的目的与范围,这就违反了目的限制的要求,属于违反法律监控。如果企业事前告知监控但监控目的不特定、不正当或监控超出告知范围,也属违法。
就比例原则的适用而言,应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信息处理的利益与员工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之间的平衡,如用人单位有无更少侵犯员工个人利益的方式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信息处理对满足特定需求是否切实必要,对员工敏感、私密信息的损害与其所获利益是否成正比。必须强调的是,应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人身依附性,对于可能会引起员工隐私权或人格尊严被严重侵犯的信息处理行为,在法律评价上均属严重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不再适用比例原则进行利益衡量,如在卫生间门口安装摄像头或对个人隐私空间进行监控等。
在职场这一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特殊场景下,用人单位对员工实施智能监控的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使员工个人信息权益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对员工信息处理行为系统性地适用“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特别的重要。更进一步来说,未来立法者可考虑通过劳动公法手段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如在劳动基准立法中就劳动者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作专门性规定。
作为员工,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基本都明白公司网络是可被监控的。那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用公司网络认真工作,不“划水”、不“摸鱼”,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当然我们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工作,难免会用少量时间进行休息、娱乐或处理一些诸如缴纳水电费等生活必须事项。我想对于此,公司应该理解并认为这是员工的正常行为和权益,不能打扰、曝光,更不能据此责罚。
对于员工稳定性和求职动向进行监测,也一直是公司HR的重要工作之一。因为公司需要保持核心人才的稳定性,也一定要通过人才的求职动向去反思公司的问题,拨正航向,助力公司发展。所以如果员工想离开公司,又不愿意让公司知道,那么就不要在公司网络环境下投简历。当然,不管公司是不是监测到员工的求职动向,只要你个人是优秀的,公司都会想办法留住你,否则即使公司看到你在求职,也不会采取措施。
当然在对员工网络行为监测时,企业一定保障员工的隐私不被泄露,否则就涉嫌违法。
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就业权,包含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等内容。我国劳动法也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由这样来看,自由择业权是宪法赋予并经劳动法确认的一项劳动者基本权利。而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的这些权利。劳动者投递简历,是自由择业权的一种表现,用人单位不可以通过设置制度来限制这一权利,即便劳动者通过签字确认了企业的这项规章制度,也因为违法而无效,毕竟这一制度排除了劳动者主要权利,而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规章制度无效。
作为企业员工,理应遵守公司的规定,但没人可以逼迫员工彻底交出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全部信息。在员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上网行为感知系统,对员工在企业的全部上网行为包括手机使用情况做全面监测,实则是一种粗暴冰冷的管理,是对员工的工具化。员工的上网记录,可能是私密信息,也可能是个人隐私信息,企业未征得员工同意随意收集已涉及嫌疑违反法律,而提供方案并以此牟利的企业,恐怕也不能主张所谓“技术无罪”。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双向选择,企业留人要靠真心和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员工离职意向,甚至据此开除员工是人事管理的失败,只会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但无论使用行为感知系统的公司是不是征得员工同意、是否违法,技术都是中立的。这就像是有人持刀行凶,应该追究行凶者的法律责任,而不应罪及刀具制造企业。所以,就算公司监控员工涉嫌侵权或犯罪,也与行为感知系统无关,与行为感知系统研发者无关。冤有头债有主,舆论的靶子不能树错。
近日,有新闻媒体报道,某网络公司安装了行为感知系统,可对员工在单位网络内的网站访问记录做多元化的分析,这中间还包括员工访问招聘网站的时长、频次等,用以做离职倾向分析。
2021年11月,某公司被曝排查员工非工作流量信息,并对在工作区域内占用公司网络资源,从事与工作无关事宜的11人进行通报处罚。
2021年1月,杭州一家公司被曝通过智能坐垫监控员工工作情况,后公司回应称“只是新品内测”。
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积极践行新型制,以强烈紧迫感和强有力举措全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
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已形成了全领域应用的态势,在应用需求的强力牵引和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可期。
日前,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动物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来自大别山区的壁虎新种——大别山壁虎。
该足迹化石是诸城在白垩纪存在过古鸟类的确凿证据,对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量子网络是实现量子互联网的基础,也是量子计算机规模化的一种重要方法,生成离子-光子纠缠是实现离子阱量子网络的关键步骤。 为客服这些困难,上述课题组提出使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实现量子网络结点的方案。
1月23日,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正式上岗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这些能力的实现,依赖于卫星搭载的三台遥感仪器——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宽幅热红外成像仪三台遥感仪器。
随着期末考试和寒假的到来,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的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
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的二期工程取得关键进展,于近日在深圳建造完工的、用于托举生产平台的导管架,24日乘驳船从深圳赤湾港启航,前往工程所在的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的琼东南海域。
大质量星系群和星系团作为宇宙中最大的结构,其动力学平衡状态反映了宇宙演化的状态,也就反映了宇宙的年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泉明团队合作,在溶液中实现了金属团簇99%量子产率的近红外发光,并揭示了其三重态发光机制
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616.3吉瓦时,同比增长32.4%;累计装车量387.7吉瓦时,同比增长31.6%;累计出口达127.4吉瓦时,同比增长87.1%。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张朝阳、冯仑跨界对线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与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集团创始人、法学博士冯仑围炉煮茶,开启了一场《星空下的对话》,分享创业故事、探讨时代机遇与人生选择。
记者从山东省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获悉,当地发现的距今1亿多年早白垩世的鸟类足迹化石近日获正式研究命名——“玲珑诸城鸟足迹”。
该研究发现了昆虫表皮蛋白自组装体在感染伤口治疗中的非消极作用,并结合昆虫蛋白制备简易、绿色经济、安全稳定等优异特性,为昆虫蛋白敷料应用于临床提出了新策略。
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世界领导人集中讨论的焦点。
人类的创造力或许很优秀,但它无法像大自然那样奇妙,浑然天成。大自然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进化了数十亿年,而且每天都在接受测试,值得人类借鉴。
德国维尔茨堡—德累斯顿卓越集群ct.qmat团队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由铝镓砷制成的半导体器件。这使得拓扑量子器件很适合制造尺寸极小的高精度传感器和放大器。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些流言你中招了吗?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线日,“智止流言 探求线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正式揭晓,五位权威专家为公众梳理并粉碎过去一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
“浑浊如酱油的地沟油,摇身变成清澈透明的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身价倍增。1月20日,君恒生物的SAF获得民航局适航批准,这标志着我国首家民营石化公司制作的SAF正式获得适航批准,并可投入商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