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3月加入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接受相关培训并承担部分任务,到9月作为指挥部展示群众方案的助手,多次携带群众仿真系统参加领导汇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多项活动,一年的研究探索中,参与国庆60周年群众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开发维护项目的同学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不熟悉文艺表演的流程,我们就通过种种渠道联系导演,与他们交流;遇到了技术难题,我们就认真请教师长,寻求解决;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一遍遍调试,经常通宵达旦;遇到困难,我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求解问题,我们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软件人不怕苦、不怕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锅炉房精神。”北理工软件学院2006级本科生邵帅如是说。
2009年国庆队伍共组织了10万名各界群众参加,分为43个方阵,如何在当前计算机硬件条件下,将这10万人加入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模拟演练,就成了项目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通过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采用几何体实例化技术。”邵帅回忆,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效率,减轻系统负担,他们在系统模块设计上绞尽了脑汁,在不影响系统性能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精简系统,最终保证了系统的平稳运行,仿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演员们排练的过程中,我们实时采集数据,计算并模拟出队形队列信息;而后,我们将计算出的数据及时向指挥部反馈。在整个群众方阵的排练过程中,我们从始至终与参演人员一起战斗在第一线。”
在实验室的特定条件下,数据的采集是一项很轻松的事情,因为外部条件是可控的,但是野外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邵帅说:“场地的限制成为了最大的一个问题。”野外排练场所多为临时性场所,不能修建一些永久的设施用于固定监控摄像机等设备,且排练场所时常变更,这就需要系统能做到“快速部署、快速成型”。为此,小组成员准备了许多快速部署的专业设备:可升降式监控杆(10米高,用于支撑监控摄像机)、防水航空箱(用于运输电脑设备)、柴油发电机(提供电源)、大功率无线发送/接收器(用于数据传输)、UPS(不间断电源,用于稳定的电源输出)。
“在多次的排练和实地服务的锻炼下,培养出一支兼顾技术和现场设备组装能力的高效率队伍。”邵帅介绍,第一次架设监控杆时,前一天晚上11点就赶到了排练现场,架设一根杆需要1个多小时,到第二天早上7点排练快开始时才基本架设完成,不仅效率低,而且极大地消耗了小组成员的精力;第二次架设时,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对架设过程进行了研究,琢磨出了一套科学的安装顺序和方法,这次,只用了45分钟;第三次,对物品、工具的摆放和运送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这次,只用了30分钟现在,一次架设只需要15分钟,整齐划一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口号,干净利索的作风。“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在整个仿真项目过程中,任务最紧急的一次是在2009年9月20日晚上,当时群众最后一次演练刚刚完成,国庆相关负责领导通过紧急讨论,需要添加一个“思想”方阵。“新加的方阵是什么效果?该如何设计?指挥部的领导想到了我们团队。”邵帅说。
当晚12点,国庆项目总负责人丁刚毅打电话给团队的黄张涛同学,让他立即到指挥部现场达成目标。指挥部下达任务的最后期限是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剩下的时间总共不到8小时。但是,时间不是问题,他们驱赶走深夜的睡意,迅速调整状态,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在第二天凌晨6点,提前完成了任务。“正是有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我们小组成员不怕困难、敢打硬仗。最终,我们顺利完成所有任务,为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献上了一份科技大礼。”邵帅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感。